中文 | English

教师培训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之窗 > 教师培训 > 教师手笔 > 正文

论音乐教育的重中之重——体态律动——儿童体态律动教学基本结构设计之我见

作者:编辑:曹向荣发布时间:2018-10-23浏览次数: 来源:

论音乐教育的重中之重——体态律动

——儿童体态律动教学基本结构设计之我见

 

 

    】“体态律动”是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创立的教学法,他将其称为“Eurhythmic”,译为“节奏律动”“体态律动”。是一种以身体运动参与音乐体验,并将这种体验转化为身心感知和概念认知,从而训练音乐的节奏感的教学方法。它的教学过程始于聆听音乐或节奏音响,通过身体动作将内心的情绪转译为可视的音乐。在音乐教学中,如果能让儿童融入自身整个机体的反应,有节奏、有韵律的感受和表达音乐的基本元素,并逐步加深到对音乐精神内涵的领悟,那么对于孩子们来说,音乐就不仅仅是聆听而是充满全身的体验。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会长高萩保治先生曾说过:“音乐学科的表现活动是一种非语义性的交流活动,利用声音使自己的表现更加丰富,利用声音与朋友们快乐交流,在体验的基础上来丰富自己的自我表现。我们应当提倡的就是这样的、具有创造性的音乐学习活动。”而体态律动的渗透正是在感性的丰富体验中,唤起孩子们零距离的亲近音乐,从而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感知、表达、发展、创造的能力,并在与人合作中对社会交往及自我认知的能力加以提升。如何让“体态律动”教学成系统、有实效,让一线教师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深入、实践可行,科学有法的教学基本结构设计在音乐教学中意义重大。

 

  音乐  体态律动   感知   概念  社会交往  自我认知

 

课堂观察

情景一:

新歌学唱环节,在初次聆听音乐之后,教师迅速提问:“同学们,刚才的这段音乐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学生回答:“很柔和、缓慢、优雅的……”

思考:这是用文学的语言评论音乐,学生只是浅层的聆听到了音乐,而不是深入感受到音乐要素与音乐表达之间的联系。

情景二:

音乐欣赏课上,教师播放音乐并引导学生:“请大家听着音乐跟我画出旋律线。”音乐播放后,学生随着教师黑板上的板书,边听音乐边流畅的画出几条和旋律走向接近的线条、圆点。紧接着,教师继续提问:“从这些线条,你看出这首乐曲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有上下、粗细的变化、还有一些停顿的点……”

思考:这是用美术的语言评论音乐,学生是带着直观的视觉感受附带的聆听音乐,而不是从音乐的角度去追随音乐要素和音乐表达之间的联系。

情景三:

唱歌展示课上,教师在教授新歌环节完毕后,要求学生第一次完整跟伴奏演唱歌词。实际情况是,教师一直跟随着学生在一旁范唱,教师的声音至始至终完全覆盖了学生生疏谨慎、甚至怯懦的声音。

思考:学生的演唱没有获得展示的平台,更没有得到教师发自内心默默的肯定,在老师一味的“庇佑”下学生正与音乐一点点拉远距离。

情景四:

歌曲欣赏课上,教师提问:这段音乐的节奏有什么特点?老师原定的标准答案是:密集的。而学生的回答是:有点快。教师有点诧异,连忙继续引导:你再想想,是快吗?速度上有变化吗?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就在大家思考的时候,老师迅速给出了正确答案:好吧!老师告诉大家,是密集的。跟我说,密集的。孩子们乖乖的重复。

思考:当学生对节奏的密集和速度的快慢有误区时,教师没有停下来进行正确的分析,而是直追最终的答案,强硬的用灌输的方式强调冰冷的音乐术语。

情景五:

综合表演课上,高年级的孩子们对自主表演、与人合作表演兴致不高,老师牵强的拉起孩子们起立表演,在音乐声中进行机械固定动作的模仿,学生和老师都显得很是被动与尴尬。

思考:高年级孩子的心理发展、身理成长让他们和低、中年级时的课堂表现力上略显含蓄,没有打动他们的体验,剩下被动的表演,只会让他们觉得为难。

基于上述的课堂观察,我开始向自己追问:为什么在音乐课堂上,音乐和人的距离会那么远?为什么随着学生年段的升高,音乐课逐渐成为学生不愿意参与、不愿意真实表达的课程?为什么音乐的表达形式仅仅浮于表面的口头描述、傀儡式的演唱、木偶式的舞蹈、舞台节目的表达?真正离孩子们最近的音乐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如何拉近音乐和人的距离?……就在这些问题一个个从脑海里冒出来,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恰逢我区组织部分音乐骨干教师参加“欧洲音乐律动教学工作坊培训”,短短的几天时间,让我零距离的看到了瑞士孩子、瑞士教师享受音乐课堂,自如表达音乐的轻松、投入,合作、愉快,创意、无限!在脑洞大开后,我从音乐教育的重中之重“体态律动”这一切入点继续深入研究,多途径查阅大量书籍资料、观看相关视频,对音乐教育中的“体态律动”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大胆的尝试。在将理论和实践二者结合之后,初步整理出适合小学音乐课堂有关体态律动教学设计的基本结构,所感所思记录如下。

一、放松吸纳,让音乐和律动自然发酵。

体态律动最肥沃的成长土壤首先需要在放松的状态下,给予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用有针对性的、打动人心的音乐素材,放手让孩子用身心去自我觉知,参与全面的音乐聆听,像茂密的根系一般吸收音乐带来的诸多营养。其次,需要教师对音乐素材进行提前的案台备课,有方向的选取目标不一的作品,如:针对音色、速度、节拍、力度、结构等音乐要素。课始,教师不做过多的赘述,而是用高质量的音响或亲身到位的范唱、范奏给予孩子音响上的刺激,和恰到好处的目标启发。孩子们可以用拍腿、拍手、走步等身体去探索空间,自由的随音乐变化而变化,也可以与和同伴合作在肢体的接触和舞蹈性的表演中将音乐充满身体。这样的“交出去”,其实是给了孩子自然投入、主动聆听和随乐反应的吸纳时间、空间,让音乐和律动在时空里自然发酵。

课例一听辨四拍子音乐的节拍特点与力度变化

步骤一,播放音乐,请孩子们随音乐在教室的空间里自由行走,要求有音乐性的跟上节拍。目的是找到恒拍的稳定感,感受音乐在空间里恒定的、有规律的流动感、韵律感。

步骤二,请孩子们随音乐第二次行走,在重拍处自由创编一个定格动作,其它拍点处继续行走。目的是感受四拍子力度的特点和节奏随力度变化的推动感。

步骤三,请孩子们随音乐第三次原地踏步,并把身体当做乐器有节拍和力度变化的拍出声响。目的是让学生用肢体的配合参与音乐节奏和力度的变化。

步骤四,请孩子们随音乐第四次走动,创编合适的舞蹈动作参与节拍和重拍的表现,走满教室的所有空间。目的是让孩子们用自己最自如的方式吸收和掌握音乐的特点。

二、充分体验,让感知原本表达。

在上述的课例基础上,孩子们已经对自己的身体有一定的自信和确认了,让我们再来继续丰富孩子们的体验,鼓励孩子们随音乐充分的、真实的表达所感。瑞士苏黎世国立艺术大学国际关系部部长、瑞士苏黎世国立艺术大学进修深造总院院长伊莎贝拉.达鲁莎教授在培训时,跟我们分享了瑞士及各国目前对体态律动的研究,不少音乐院校已经将“体态律动”单独作为一个研究专业独立门户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课程的开发。其丰富程度已经在达尔克罗兹所提出的“体态律动”教学法的基础上有了更深入、更丰富的教学参与形式。比如,除了身体的运动语汇,还包括不同道具结合音乐的体态动作。在放松吸纳的、较为稳定的初感体验之后,我们可以尝试加入沙蛋、响棒、手鼓等能发出声响的打击乐器,绸子、卡片等具有视觉变化的物件。学生通过聆听音乐、触摸不同材质的道具、探索不同方式的音乐跟随,让打击乐器丰富的音响加入音乐的合唱,让可视的道具使得音乐的进行更加清晰明朗。

课例一听辨四拍子音乐的节拍特点与力度变化

步骤五,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道具,随音乐手持道具做出空间上的体态变化。目的是让孩子探索不同道具所带来的丰富效果,视觉上专注音乐的流动与变化。

步骤六,学生用手持道具和身体、地面有控制的敲击出音乐节拍,突出力度明显的变化。目的是让孩子探索不同道具所带来的音响体验,听觉上丰富和表现音乐各要素。

三、规范认知,让概念落地点睛。

当上述的体态律动和道具辅助已经让孩子们完全充盈在感性的丰富体验中,音乐早已与他们零距离的亲密接触。对儿童来说,这些简单的参与方式进入音乐学习是激发并保持孩子持续学习音乐的动力,他们觉得音乐如此近、如此好玩、如此优美。但是在每节课的设计中都要有从感性到理性的、固定的概念教授环节,这个环节是在充分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准确实施的,学习概念是教学过程的点睛之笔,学习概念是为了后期精彩的创造。因此,教师应该储备大量有针对性训练的音乐,充分挖掘该音乐所包含的音乐知识,并面向不同年段的孩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实施训练。以课例一为例,教师可以是轻声的带唱、可以是演奏乐器让学生哼鸣熟悉旋律,并在音乐消退时清晰的规范学生认知:这就是四拍子的韵律特点,它的力度规律是强、弱、次强、弱。然后在学生获得理性的认知之后,再结合到重复训练之前的体态律动和道具辅助上来,由此充分的运用和反复强调了音乐知识的实践性、准确性。这一点——重复训练基本动作型,是体态律动教学结构中非常关键的一步。相信这样不同音乐概念的学习积累将会随着量的增加,使得学生在音乐素养的提升上达到质的飞越。

【课例二】熟知音乐的乐句结构

步骤一,教师播放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在大空间里自由行走。目的是让学生轻松地进入音乐聆听,初次寻找自己和音乐之间的联系。

步骤二,学生随着音乐继续行走,听到教师提示音,改变行走的方向。目的是让学生在每一句乐句的提示音处,有指向性的的音乐句式感。

步骤三,四位学生轮流听音乐,随着乐句变化,用接触身体的方式传递乐句进行。目的是在身体传递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音乐明显的乐句连接、变化和往下进行的推动感。

步骤四,教师播放音乐,学生随乐哼鸣并舞动手中的绸子,教师在一旁地面上随乐句进行摆放四条绸子。目的是将听觉、触觉上的感受深入到视觉层面。

步骤五,教师引导学生看着地上摆放的四条绸子,在音乐感受没有完全消退的情况下,清晰的规范学生认知:这就是“乐句”,这首乐曲有四个乐句,乐句和乐句的连接之间都有一种音乐的流动性。

步骤六,重复训练基本节奏性,用改变行走的方向或者四人轮流传递音乐的方式表现乐句的连接与变化。

四、深入创造,让社交和谐发展。

概念的获得已经让学生有了准确的音乐认知,而在“体态律动”的教学规律中一直贯穿始终的过程,并可重复训练的过程就是“充分感知——了解概念——发展创造”。当进入创造这一步,是中国教师最需要放手的,做到在一定的规范下,提供给孩子探索的最大空间、充裕时间、更多的可能性。每节课的设计都需要有这样一个孩子尽情的自我发挥、自我创造、期待惊喜的最美时刻。需注意的是,在孩子们创作过程中和展示创作成果时,教师和其它同学都要用欣赏的眼光、保护的态度去鼓励和接受他或他们的创意。当出现每次的创意有雷同时,可适当的建议:“请试试这样做。”给予及时的方向引导。切记,音乐创作的规范性与个性,两方面都要去做。

其次,音乐创造可以由个人的独特表达,深入到共同合作的体验,用音乐转换到动作,用动作转换到音乐,如此重复训练。让孩子多一些自由的表达和相互影响的合作,往往有经验的孩子会给身边的孩子带去影响,他们彼此感觉,彼此观察,彼此认同。此时,音乐、行为、社交紧密的融为一体,音乐不再是学习内容,而是和行为融为一体的存在。音乐活动也不仅仅是人的参与,而是同伴间的一种交往的学习共同体,培养了孩子们如何与人合作,产生了人际交往中的默契、感悟和表达,为教育发展人的健全性、社会性做出贡献。

【课例三】创编华尔兹舞蹈动作

步骤一,学生围成一个圈,两人一组,随老师播放的三拍子音乐自由舞蹈。

步骤二,站在圈上,两人一组,随音乐在自由舞蹈时,合作制造出声音参与,要求拍出强弱的力度特点,创造更多的节奏型。

步骤三,六人为一个小组站成小圈,随音乐用身体创造华尔兹有声响的律动。目的是把内心的感受转化为可听的音乐。

步骤四,无音乐伴奏,小组展示用身体创造的华尔兹有声响的舞蹈动作表演,其他小组观摩学习。

五、自然输出,让自我认知充分真实。

在达尔克罗兹生活的时代,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musitionship”可以翻译为“音乐家的素质”。这个概念笼统的解释是包括“对音乐敏锐的感受力和表达音乐的愿望。”前面的教学环节设计已经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感受力,在一定量的积累下,学生在音乐体验中充分的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充盈自我,最终实现自发的、真实而自然的音乐表达,这是体态律动教学设计最后对美的诠释——美即自然。法国哲学家、教育家卢梭在他的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论教育》中,也提出自己的基本观念之一:“遵循自然法则”对儿童进行教育,也就是应该根据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本来具有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感受能力。孩子的本性就是力求生长、发展和表现的,时机到来时,他们内心深处会萌芽出先天的动力和蕴藏的潜能。音乐体态律动,正是通过自我的肌肉紧张与放松,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绪;通过姿态、手势、和各种身体动作、辅助道具伴奏使内心情感表现与外部世界。而这些动作有些是下意识的、自发的,更多的则是向内探寻的自己的思想和意志支配的结果。在这一教学环节,教师要注意把握教学5个目标:1、抓住学生的好奇心。2、到位的引导观察。3、培养全身心地集中注意。4、锻炼灵敏的反应。5、发展大脑与身体运动的协调性。在体态律动课的教授中,将学生内部的潜能和自我感知能力加以唤醒和启发,进而为音乐教育所用,为人类审美所用。

【课例四】感知重音的变化

步骤一,教师用手风琴慢速的演奏音乐,学生随音乐节奏上下拍动有弹性的欢乐球。目的是初次体验音乐的节奏,找到基本韵律。

步骤二,教师用手风琴中速演奏音乐,学生两个一组,其中学生1闭眼感受,学生2随音乐用欢乐球在学生1身体不同部位轻轻放置,重音处放置动作力度明显。目的是随音乐感知到由手传递到身体部位的重音和音乐的进行。

步骤三,教师用手风琴中速演奏音乐,学生创造新动作在重拍处有明显的动作表现。目的是用已有的感受外显到融入身体的表达,突出音乐节拍和力度特点。

步骤四,教师用手风琴中速演奏音乐,学生两个一组随音乐创造传递欢乐球的动作,要求在重拍处传递出去。目的是与人合作,小范围的感受音乐的传递。

步骤五,学生围成一个大圆站好,教师站在圈心用手风琴改变速度演奏每一遍乐曲。学生随音乐第一乐句朝右边走步自由创编舞蹈动作,第二乐句朝左走步自由创编舞蹈动作,第三乐句和左边的人顺时针方向面对面走步自由创编双人合作的舞蹈动作,第三乐句和右边的人顺时针方向面对面走步自由创编双人合作的舞蹈动作。目的是在从简单的触摸身体,到此刻与人合作的舞蹈创编。

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曾说:“音乐教育的基本价值是由音乐艺术的本质和价值所决定的。”音乐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呈现方式,它是以感性的、情感的、审美的体验方式来呈现的,是发展感知觉的教育。儿童的生命成长首先来自感官的感受和印象,而一切感觉和印象的获得在于运动。大脑对感官的指挥和控制,感官对刺激的灵敏反应,都与动作直接联系密切相关。当今,体态律动是许多音乐教学法中经常涉及的教学方法,它被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阿尔法本德教学法所吸收,并在多元的发展中立足音乐课堂全方面渗透。作为一线的音乐教师,为了给学习者创造一个必要的学习条件,我们需要不断的接纳和吸收先进的教学法,并结合实际情况深入研究与大量实践,将中国音乐教学中的诸多规范与西方音乐教育中诸多灵活创新的方法加以融汇贯通,精心设计教学指导的方法、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如上所述,通过研究有效的、分层的音乐体态律动教学结构设计:从感知上出发获取基本概念进行自由的创造发挥规范到音乐的学习行为上最终回到体态律动的音乐表达,让儿童亲近音乐、热爱音乐,以人类最简单的方式进入音乐学习,积累音乐素养,并对音乐学习始终保持自信和向往。

 

 

参考资料:

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音乐学科教学法概论》高萩保治[日])……………………人民音乐出版社

3、《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杨丽梅 蔡觉民)………上海教育出版社

4、《中国音乐教育》(期刊)………………………………………人民音乐出版社

 

 

 

精彩图片

  • 1
  • 2
  • 3

最新要闻


版权所有 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Copyright ◎ 2010 www.ysyfx.com.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湘ICP备1000806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