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教师培训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之窗 > 教师培训 > 学习交流 > 正文

给予生命不同的符号——《生命 生命》文本解读

作者:编辑:曹向荣发布时间:2018-10-22浏览次数: 来源:

                         给予生命不同的符号

------《生命 生命》文本解读

“生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它的认识和感悟也是不同的。对于“生命是什么?”会正儿八经地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有四类人:科学家、哲学家、诗人(作家)。科学家有科学家的研究,哲学家有哲学家的思考,而诗人有诗人的浪漫,还有一类人是病人,而杏林子占了其中两项。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感受生命的美好”主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随着课文的学习,感受生命的美好,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

一读文本,感悟生命

这篇课文最先吸引我注意的是这个题目。《生命 生命》,一个词的叠用,没有任何间格符号,没有任何标点,我们应该怎么去读,又该怀着怎样的心境去读。那我们试着加上标点,从题目走进文本。

如果加上问号?

是疑惑?“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这个问题贯穿在全文之中,文章的全部文字,是对这个问题的答复。这个问题也是杏林子人生课题。

是质疑?杏林子曾无数次质疑自己的生命价值:我不知道像我这样既没有念过多少书,又瘫痪在床上的病人到底有什么用?我要永远做一个废人吗?甚至绝望地想要放弃生命,因为这样悲苦的生命她无处安放。

如果加上感叹号呢?

 是惊叹,是震撼, 是呐喊。文中有4个感叹号,仅第一个事例中飞蛾求生中就有3个。这些感叹号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是得让孩子弄明白的事情,仅仅只是飞蛾体现出来的求生力量吗?是生命的脆弱和顽强!它像硬币的两个面,既一碰就碎,又执着地朝着光明与希望前进。它是这样的脆弱,“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一个“只要.....就”就把飞蛾困境写了出来。它又是如此顽强: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一个“极力”仿佛让我们听到了飞蛾在拼尽全力地呐喊:“我要活着!”手心飞蛾双翅的鼓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对全命的渴望是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这深深震撼了杏林子,这不正是这不正是杏林子的生命状态的写照吗?

身患怪病的杏林子自十二岁起就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身体器官一个个坏死,只渐渐不能走不能跳,有手指可以动,完全无药可治,这等于是被宣判了漫长的死刑。在死亡之前,那是无尽的痛苦。生命于她是何等的残忍而脆弱。

可以就这么放弃吗?不,连飞蛾都懂得为自己争取活下去的机会,我难道不可以吗?对生命的渴望心底里喷薄而出。“我忍不住放了它!”这何尝不是一种自我的救赎,放过了自己,接纳的自己。

这让我想起了日本女诗人金子美玲,一位同样多病多难的女子,曾经也写过一首关于飞蛾的诗《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烧焦了翅膀  

     也要飞向灯火闪烁的方向

   夜里的飞虫啊

如果加上省略号呢?是限入无限的沉思中。就像这株偶然间误入墙缝的香瓜子幼苗,又为什么让我们肃然起敬呢?它仅仅只是活了几天啊!然而这里仍然对对生命的一种叩问,当生命面对如此的偶然、如此境遇应该如何自处呢?这株小苗“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芽是柔软的,外壳是坚硬的,一个“冲破”让我读出了香瓜子幼苗的决心和毅力,一个“不屈”仿若让我看到它“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高傲昂起的茎,如此倔强,如此坚定。

的确生命缘起于偶然,有人诞生在富贵人家,有人出生于贫寒门户,有人健康,有人残缺,谁也无法改变这样的偶然。杏林子自然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她说:“正因为生命只有一次,它才显得如此珍贵。所以,更不要因为一点挫折而了结自己的生命,我们不但要勇敢地战胜挫折,更要为自己的生命创造价值。”哪怕这仅仅是偶然掉进墙角砖缝中的香瓜子,它也不会放弃哪怕只有几天体现它生命价值的机会。这一颗倔强生长的香瓜子,也是杏林子本人的象征。这让我想起了林清玄笔下那株悬崖上的百合花,即使无人欣赏,我也要开花,以此证明自己的存在。

如果加的是间隔符号呢?这是一种有节奏的律动,就好像我们心脏的跳动,“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很清晰地在告诉我们:“你活着!”心可以说心跳的工作史就人我们的全部生命。它支持着我站在讲台上,把一种思想传递给下一个生命。想到这,感受着心脏跳动的力量,如何不让人悚然动容呢?

二读文本,走近作者

“生命是什么?”作者并没有给我们答案,而是用了三个事例来诠释生命的伟大。问一问自己,为什么偏偏是这三个事例,飞蛾代表动物,瓜苗代表植物,心跳代表人类,它们基本代表了宇宙间所有的生命形态,一则在天,一则在地,一则在人,生命的法则对于谁都是公平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可以......也可以”这是两种生命态度,而杏林子的决定是“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有位作家,曾经描述他看到杏林子的写作过程:

她在腿上架着一块木板,颤巍巍地用两个指头夹着笔写字,每写一笔就像举重一样,要忍受巨大的痛苦,但就是这样,刘侠(杏林子)写出了几百万字,二十多本励志书,她的作品也许称不上精致文学,她的作品却是一字一痛,一字一爱,所迸发的力量伟大而珍贵,这是她以“无用之躯”送给弱势者、身心残障者,以及无数跌倒过、在长夜里痛哭过的人的礼物。除了爱,她一无所有。

写作成为杏林子安顿苦痛生命的承载,由此她活得更好,更起劲、更快乐。

三读文本,回归课堂

那么对于这样的课文,那在教这样一篇经典之作,重点应该放在哪呢?重要的是通过语言切身体会。想起教育界知名人士吴忠豪教授提出的“语言积累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我觉得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秀词句。像这样经典的文章更要读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读为本、读中有悟、读中有品,在读文中积累语言,感受表达的好处。同时我们要相信文字本身的力量,力求让学生通过感受文字去想像画面,感受文字力量。值得提醒的是,无论我们如何去感受,我们、孩子们和杏林子的感受都不会相同,因为经历过才会真正明白。

品读中抓住了一些关键词,学生就容易读懂读透,就能抓住文章的核心,抓住文章的精神。在读文中通过感受文字去想像画面,感受文字力量。课文学完后,孩子们看到了一个活得光彩有力的杏林子,再回头激情朗读文章的题目时,你便会感到,那是为生命呐喊!为生命加油!为生命喝彩!

当今社会,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普遍降低,甚至有的孩子受不了一点挫折和委屈,自杀案件屡屡发生,面对这些青春花蕾的过早凋零,心痛之余引发全社会的反思,如今的孩子为什么心理的承受能力以及对待生命的态度会有如此转变?我们教师在教他们知识的同时也要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也就不难理解编者将这样一篇文章放在小学课文中了。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对孩子的生命教育应该贯穿始终。

 

 

 

精彩图片

  • 1
  • 2
  • 3

最新要闻


版权所有 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Copyright ◎ 2010 www.ysyfx.com.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湘ICP备1000806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