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教师培训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之窗 > 教师培训 > 教师手笔 > 正文

为了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有关小学生想象作文的思考

作者:编辑:曹向荣发布时间:2018-10-23浏览次数: 来源:

为了儿童的一百种语言

——有关小学生想象作文的思考

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邮编:410002      电话:13469459920

最近听了堂作文课,教学内容同为四年级看图文。习作要求:希望学生通过观察图画,猜测图中人物关系,及她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表达“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个主题。

这里,我先简单回顾一下执教老师的教学过程:

老师首先让学生观察图画猜测图中人物的关系。从引导孩子关注人物的服饰,看出这是一个苗族老奶奶和一个汉族小姑娘,她们不是祖孙俩,并在此基础揭示这篇文章的主题——胜似亲人。接着引导学生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观察图画想象。通过讨论,老师在黑板上板书:起因——年迈、腿脚不便;经过——给老奶奶洗衣服;结果——深情相拥。最后,老师引导学生想象小姑娘给老奶奶洗衣服时的一个最感人的细节。

课后笔者一直在思考:诸如这类看图想象作文,我们教学应该遵循哪些原则?《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两个目标指明了想象与作文联姻后的融合目标为:激活思维,大胆想象,通畅表达。从这个目标出发,笔者认为以下三点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想象作文训练时应当注意的:

一 想象有空间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是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她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堂课来看,老师的指导可谓用心细致,步骤清晰,环节落实。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整堂课,每一个环节,都被老师给设定死了。文章从题目到主旨,从过程到结局,甚至到细节,都被老师一一框死了。在这一篇习作里,学生可想象,可发挥,可创造的余地是非常窄的,几乎是没有。全班70个学生,共用一个模式,一个框架,编同样一个故事。这样做只能是暂时地解决学生写出眼前这一篇的文章来。可长远看,单一模式下的帮扶训练只会造成学生思路狭隘,内容板滞,句式单调,语言干巴无味,逐渐失去对习作兴趣,同时也会失去想象的勇气与能力。

其实老师完全可以放下心中的担忧,给学生充分的空间与自由,让课堂呈现出一种开放的状态,鼓励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图画,去进行大胆推测,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这一点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没有什么难度。但这种宽松、灵活的氛围会使得学生的兴趣得到极大地调动,自主性增强,同时个性也得到充分的彰显。学生在与同学、老师的交流中,不断激活思维,提升参与的热情。那么,他们的发现与推测,想象与表达也就会逐渐趋于细致化、丰富化和独特化。

孩子的想象力是年纪越小,越敢于想,越乐于想。如同鲁迅先生在杂文《这个与那个》中就写道 :“孩子初学步的第一步在成人看来,的确是幼稚、危险、不成样子,或者简直是可笑的。但无论怎样的愚妇人,却总是以恳切的希望的心,看他跨出这一步去,绝不会因为他的走法幼稚,怕要阻碍阔人的路线而逼死他 ;绝不至于将他禁在床上……因为她知道,假使这么办,即使到了一百岁也还不会走路。”小学阶段是言语生命养护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教师要做好引导者、养护者和培养者的角色。教师切不可用成人的眼光去审视学生心灵绘就的“涂鸦之作”,而应充分呵护这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儿童视野,给予其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在自然、自主、自由的生命状态下,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象。

想象有储备

想象是大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写作者的想象并非自然产生,需要唤醒记忆中储备的画面、情绪、情感、体验、印象,通过思维进行重新汇集、加工、整合,进而创作出新的形象。

而看图作文,则要求学生根据画面,借助想象,演绎画面情节,变平面为立体,化静态为动态,使无声为有声。由画面联系生活实际,让画面以外的内容跃然纸上,再现生活的丰富性和生命力。这篇看图作文要求学生把自己放在图中人物的位置上,把自己置身于人物的遭遇中,运用想象来体会生活背景不同的人的思想和感情。

因此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培养,教师除了给予其自由的空间外,还要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能源”储备,才能让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天马行空,任意驰骋。

增大储备,首先要拓宽阅读面。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书目。这其中不光只是文学类的,还包括科普类,历史类以及一些专业类书籍,让儿童知识储备的涉及面更为广泛。其次,一些好的影视作品也应该进入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有更直观的形象储备和情感体验。另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各色活动、各种兴趣等方面下功夫,注重实地体验,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丰富情感。

以这篇看图作文为例,文章的主题是要表现陌生人之间的真情。图画上有描绘晾晒的衣物,也有画洗衣服的木盆,还有一根拐杖。图画只是瞬间地呈现,只是故事情节中的一个点,而能涵盖这个点的故事却不是只有“帮受伤的邻居老奶奶洗衣服”这一个。在学生的已有经验里有许多关于陌生人之间真情的版本,比如:收留养育弃婴,帮助走失的老人,两个互相误解的人化解矛盾等等。这些故事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新闻里、影视作品里乃至现实生活中都看见过、听说过。只要教师给学生一些适当的提点,一些合理的引导,这些素材都能成为学生创作想象的原材料,让学生的想象更具真实性。

想象有引导

想象的基础——生活,是人人有的。教师应重点关注想象的过程指导,辅助儿童梳理思路,合理建构,组织语言,实现优质想象结果的呈现。苏格拉底将教学形象定义为 “产婆术”,主张教师要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困顿,迫使其发现无知,继而“助产”启发,使其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其核心就是一个“导”字。想象作文教学中的“导”就是引导、引出。

由于本身的年龄特点及创作经验的不足,学生在想象创编故事的时候,往往在构建了大框架后,会出现一种自以为清楚了但下笔时又会陷入茫然的“伪清楚现象”。这是因为学生在创编想象时缺少对细节的构想。教师在学生创编的过程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对故事细节的想象,让学生创编想象的故事更具真实性和可读性。比如故事中人物的名字,学生很容易起成“小红、芳芳、老奶奶”这种大众版本。而要编一个味道更地道的故事,人物名字则应更富有乡土气息,如“王春兰,李家阿婆”。另外要增加故事的戏剧性,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两个人物相识的细节,比如天气、环境。学生都有一定的阅读经验,自然会想到要将故事放置于一个特殊的环境中,让故事矛盾冲突更激烈。也只有在教师这样精心地引导下,学生创编故事的热情才会持续高涨,故事的文学性、丰富性、趣味性也才会不断地提升。

   学生的想象是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丰富,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当学生思维处于浅层、抽象、混乱的状态时,教师应放慢教学的步伐,善于等待,细心引导,以“慢慢走,欣赏啊”的心态陪伴学生渐入佳境。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创作,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梦想。”这种美妙的境界需要教师细心地呵护,耐心地陪伴,智慧地引导。

 

精彩图片

  • 1
  • 2
  • 3

最新要闻


版权所有 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Copyright ◎ 2010 www.ysyfx.com.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湘ICP备1000806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