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教师培训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之窗 > 教师培训 > 学习交流 > 正文

何以为“纲”

作者:编辑:曹向荣发布时间:2018-10-22浏览次数: 来源:

                           何以为“纲”

                              戴 娜

    不知为何,提到“纲”“标准”这些词,本能地就想保持距离。“纲领”“纲目”“准则”,让我潜意识里有种受束缚的感觉,因此,即使每学期都会翻一翻《语文新课程标准》,但其实并没有真正地沉下心去思考过里面写的每一句话到底意味着什么,只是一种笼统的感觉,课堂上更多的时候是“随性而为”,而我很自以为是的理解为这叫“以学定教”,而非以“纲”定教。

    陪伴陈老师全力以赴筹备省赛的这段日子里,为了给“知识问答”这一环节打下尽可能多的底子,“博览群文”成为了每日功课,而背《语文新课程标准》则成为了必修课。最开始为了能记下这些条条框框,我们俩一字一字地去背,去咀嚼,附带着发几句牢骚:意思差不多的话需要记那么准吗?这有意思吗?后来,一页页记,实在记烦了,我决定采取“横向比较记忆”的方式,同一个内容不同年段放一块记,这样一来,我发现意思差不多的几句话哪怕只是差别一个字,真的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关阅读教学朗读这一块的要求,三个学段的目标如下:

   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第二学段: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同样都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个学段前面用的词分别是“学习用”“用”“能用”。有区别吗?能混为一谈吗?仔细琢磨,我们会发现,三个动词指向的就是“朗读”这个语文素养点在各年级段所要达成的目标。第一学段是孩子们学习普通话的一个阶段,既然是学习阶段,那么他就是在一个不断试错、反复、积累的过程中慢慢积累用普通话朗读课文的感觉,重点应该放在“正确”上;第二学段只有一个“用”字,何为“用”,即“使人或物发挥其功能”,就是说学生能够主动地运用,第三学段的“能用”则更侧重于“善于”运用,这比“用”又提高了一个要求。然而,在我们在教学中,从一年级开始就只有一个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没有分解的教学目标导致我们在一学段的课堂上就会花很多时间放在让孩子把课文读出味道、读出感情。事实上,我们会发现孩子们是很难达到这个目标,这是由他们的心理年龄和生活经验决定的,所以,有的时候不是因为老师指导不到位,而是因为我们设定的目标超过了孩子应有的能力。

再看三个年级阅读课文时关于理解词语的要求:

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第三学段: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了解”“理解”“推想”,“积累”“体会”“辨别”;三个学段对于词语理解的主要方式和理解程度都是不同的。近段时间一直在研第二学段的课,对课标的解读让我更加明晰了这一点,备课时,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去想如何让学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记得余宪校长在评课时总是喜欢先看看课文、翻翻后面的习题,再问问我这个单元的目标是什么,这个年段的目标是什么,然后再开始评课。若是评课时能听余校长说一句“这就是典型的这个年段的课,这么上就对了”时,那就更是心花怒放了。现在想来,凡是能得到这一评价的课其实都是紧扣课程标准的。

   “纲”存在的意义在于它具有代表性、规范性、表率性、领导性,“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尚书·盘庚上》)作为一线语文教师,《语文新课程标准》是值得我们好好去琢磨的,它存在的价值不是为了让我们在写文章时“引用”以作为理论依据,而是为了指导我们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

精彩图片

  • 1
  • 2
  • 3

最新要闻


版权所有 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Copyright ◎ 2010 www.ysyfx.com.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湘ICP备1000806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