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材料调控课堂教学的时间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科信组 吴昊
在一般的课堂教学的时间中,教师更多的是需要把时间用于重点内容的讲授,让学生能够获得知识。而在科学课堂上更多的倾向于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来获得结论,因此花在实验材料上的时间是不容忽视的,收发、操作、整理、分析,甚至学生不由自主地“玩”材料,都需要占用课堂教学的时间,所以,有人说填鸭式的传授知识远比探究式学习的效率要高,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探究式学习以证据为基础的理念、敢于接受质疑的精神,以及学生的直观体验都是简单的传授所不能企及的。因此,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更多的考虑在备课过程中将材料对课堂教学时间的影响纳入其中,提前规划,争取把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更合理的安排。
对此,我也做过一些相关的探索及尝试,因此对于解决这个问题有一点自己的看法:
1.把握收发材料的时机,减少非必要的材料分析时间。
实验材料在预测阶段的作用主要在于直观地唤醒学生的前认知,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搭建桥梁。预测环节则要把握好材料的进出时机,遵循快进快出的原则,不需要留给学生过多琢磨材料的时间,而是要把更多的时间用于交流、讨论,用原有的知识与经验解释特定的“新”现象,产生矛盾,激励学生找寻新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比如说预测物体的轻重——出示材料乒乓球、小方木块、小方塑料块、玻璃球、螺母等材料,提出“谁轻谁重”的问题以后,就可以明确提出要求:按从重到轻(或从轻到重)的顺序将这些物体排队,并且用数字1、2、3……标序,数字小的重、数字大的轻。“看哪个实验小组的同学最先按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好队!”激励性的语言有助于归拢学生的思维,节约教学时间。如果事先发放材料,再提问:这些材料谁轻谁重,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去掂量、去琢磨,错失用原有生活经验去做出预判断的机会,也就剪断了新旧认知之间的纽带,同时学生带着预测的动机去“掂量”时,既没梳理原有的认知,又不清晰“掂量”的思路,是带着不明确的活动目标去“活动”的,也是一种浪费课堂教学时间的行为。
2.优化操作材料的结构,减少非必要的材料操作的时间。
科学实验的材料是有结构的,即材料与材料、材料与教学活动之间会产生相互的联系,影响学生的认知。完成实验任务所需的时间跟所选择的材料结构也是相关联的,测量水的温度,用红外线温度计或温度传感器比用红水温度计会更加快捷,但是,小学科学实验所用的实验工具本身就是一项学习内容,红水温度计与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就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因此,要在一定教学目标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循序渐进,结合适时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100毫升水里可以溶解多少食盐?”针对“多少盐”如何量化,有些教师喜欢精确到“克”,而有些教师喜欢引用一个模糊的概念“勺”,这两种不同的“量化”标准所需的教学时间是有天壤之别的,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可以重点落在“一定量的水里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盐,不能不限量的溶解盐!”因此,准备教学材料时,选择“小勺”即可,在操作前强调“定量”——统一用“平勺”即可,节省精确“量取”食盐需要占用大量时间的难题。精确到“克”的活动,可以另外安排课时专门研究,或者干脆留待中学再解决都是可行的。
3.调整“教”“学”材料的关系,减少非必要的材料试误时间。
一个教学主题可能包含多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的落实可以选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而不同的教学手段所需的教学时间是不相同的,尽管小学科学提倡“探究式学习”,也不需要每一个教学活动、每一个知识点、每一种材料的使用方法都是必需要运用探究式学习的,因为探究式学习相对来讲需要占用比较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侧重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以达到合理安排时间的目的。在课堂上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时,土地模型的结构、能模拟不同雨量的喷壶等材料都有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意义,但课堂教学的重点是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加上时间有限,这些辅助材料的准备与使用方法,是可以由教师准备好并直接“教”会学生使用的,而“雨水”落到“土地”上产生了哪些现象,对“土地”造成了哪些影响,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相似的现象,这些活动的描述、讨论、分析可以放手让学生去细致地“学”,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的思维走得更远。
科学课堂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鼓励动手实践以获得认知。这个过程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面对课堂时长的制约,就必须要在每个环节做好规划,才能让课堂的效率最大化。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当的引导,合理的安排,就十分重要,决定了整堂课是否有效果。所以课堂教学,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这样的课堂才会散发长期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