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说起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便不得不说中国的饮食文化。人们见面打招呼说的是“你吃过饭没有?”赞扬什么东西则说“脍炙人口”,得以满足是“吃香的喝辣的”,无趣之事形容为“味同嚼蜡”,生活艰辛是“酸甜苦辣”……
毛爷爷曾对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看中国有两样东西对世界是有贡献的,一个是中医中药,一个是中国饭菜。饮食也是文化。”饮食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作为湖南人,今天我们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我们湖湘的饮食文化吧。
【辣椒炒肉】
如果要在湖南评选出你最爱吃的菜,辣椒炒肉一定会勇夺魁首。传闻从前湘菜厨师出师时,师傅都要求徒弟炒一盘辣椒炒肉,来判定这个徒弟水平怎么样,是否可以出师了。所以,辣椒炒肉这道菜在湘菜里的地位不言而喻。
【永州血鸭】
永州血鸭是湖南永州的一道传统名菜。相传太平天国起义初期,洪秀全率众将士攻打永州城,特命厨师长在天黑前把饭菜做好。厨师长由于时间紧迫为了顾大局,也为了保小命,急中生智,就把杀鸭时的鸭血全倒进了锅里。结果大家胃口大开,个个吃得肚如战鼓。于是“永州血鸭”便由此而得名。
【外婆菜】
外婆菜源自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时湘西每户人家的女儿出嫁之时,家里的长辈都会为自己的女儿做上一份离家的菜。因为出嫁后的女儿,一般都很难再回娘家省亲,于是在这份离家的菜肴中,包含了咸、酸、辣、脆、甜各种滋味尽在其中。菜中的滋味融入女儿口中,从此也就开始体会她们自己的酸甜辣味人生,做母亲的也就放心了。这道菜也正是因为母亲的一片爱女之心,于是代代相传下来了。
【剁椒鱼头】
相传在清朝雍正年间,有一位犯上文字狱的清朝文人,名叫黄宗宪。逃亡时来到一户打渔为生的农家,老夫妻家没有什么菜,只是每天打的鱼。这日,丈夫弄了一条胖头鱼回来,大大的胖头鱼很是肥嫩鲜美,光鱼头就有脸盆那么大。这家农户的丈夫就命妻子将鱼做了去,妻子将胖头鱼的头身分开,将鱼身撒了点盐,煮了汤。又将鱼头弄了些剁椒,放笼屉上蒸了起来。没想到出锅的时候,一种奇香扑鼻!避难结束后,他让家里厨师加以改良,就成了今天的湖南名菜——剁椒鱼头。
生活离不开饮食,饮食中也融合了无限的文化。不过,在我们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什么节日吃什么那是有讲究的!
【粽子】
早在春秋之前就已经有粽子了,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正式成为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食物。也有传说粽子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诞生的。
【鸡蛋】
相传在楚地,人们因为风吹雨打,头痛病很常见。农历三月初三那天,神农路过云梦泽,见乡民头疼难耐,他找来野鸡蛋和地菜,煮给人们充饥。当人们吃了以后,头不痛了,“三月三,吃地菜煮鸡蛋,一年不头疼”的习俗也延续至今。
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饮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我们应该将这些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谱写出更新更美的篇章!
作为地地道道的长沙人,最后让我们用一段顺口溜走进长沙美食。
酒喝好,饭恰饱,湖南长沙走一遭。
走咧——
老百姓,食为天,
恰滴文化不简单。
湘菜历史几千年,
味道鲜美品种全。
长沙人,恰的辣,
花样翻新名目繁。
臭豆腐,小龙虾,
吃在嘴里爽半天。
如果你还不解馋,
文庙坪里转一转。
特色吃喝样样有,
挑着尝尝精神抖。
猪油粉,糖油粑,
吃不了咧兜着走。
热油香,糖油脆,
恰上一口满嘴香。
杨裕兴的面、徐长兴的鸭、德园的包子,真好呷!
火宫殿样样有,有饭、有菜、有甜酒。
长沙的美食吃不完,恰饱喝足再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