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中年级学段习作要求中指出:能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二、基于对当今作文教学改革现状的思考 在一二年级,我们已经有了“写话”的训练,但从习作要求来看,低年级学生习作是以看图说话写话为主,内容统一,只要达到句子通顺,条理清楚即可。而中年级的习作向高年级习作要求过渡,以命题习作为主,缺少了以图作为内容这一载体,学生则一时手足无措。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搜集作文材料,积累语言材料,学会根据作文需要,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从“写话”到“习作”,不只是概念的改变,而是学生书面表达交流素质的质的飞跃。 1.教师教学情况分析。由于从“写话”到“习作”发生了质的飞跃,习作的内容更丰富,容量更大,语言要求更具体、更形象,所表现的主题也更深刻,情感更真挚。因此,教师为了降低学生习作的难度,教师往往是选择一个主题对全班学生细细指导,结果收上来的习作就变成了“同一主题,同一内容,同一写法”,这让教师往往感觉无从下手,一节作文课经常从选材到写作方法讲得面面俱到,而学生的习作却达不到预期效果。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由于中年级的孩子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好奇,善于观察,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加以描述,但是一般不会加以提炼,再加上他们语言积累有限,写出的语句也很平淡,还有些孩子写出的习作没有层次,顺序混乱,甚至辞不达意。需要有效地提醒和指导才能将一件事叙述清楚,并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孩子的畏难心理,从而慢慢地失去信心,放弃习作。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作文教学改革已初具成效,学生习作已由以往的说“假话”、“大话”、“空话”转变为说“真话”“趣话”,“情话”,教师也逐步树立了“为情趣而作文”,“为做人而作文”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作文教学追求做人的真谛。趁着这股改革的东风,提出“小学生起步阶段习作兴趣培养的探究”的微问题可以更多地吸取人家的经验,更好地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展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活动,以实现师生语文素养的共同提高。 三、基于班上学生习作实际情况 三年级上期,通过创办班级作文报的形式,孩子们已经对习作有了初步的兴趣,乐写、愿写,并希望自己能够有好句、好段、好文刊登上报。学生家长对这种方式都表示认可,一致认为,在孩子起步阶段,能有这样的好方式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孩子习作兴趣的培养。通过一个学期的实施与坚持,孩子们对这种方式已初步了解,如何维持学生这一习作兴趣是本学期的重点,并且希望能够从规定的6次习作(6张作文报)之外,孩子能有更多的习作训练和展示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