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深度家校共育生态:附小家长会解码 “双向成长”
但言改良学校教育,而不同时改良家庭、社会者,正所谓“举中而遗其上下,得其一而失其二也”。
——毛泽东
五月的晚风轻抚着附小青砖灰瓦,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真诚对话正在百年庭院生发。5月13日晚,我校以 “探索儿童世界,提升育人素养” 为主题召开家长座谈会,这不仅是家校共育的又一次成长之约,更是附小人守护教育初心的温暖实践。

共读:教育典籍的当代回响
这个春天,当世界被书香浸润,我们再次轻轻推开家校共读的门扉。教育的起点,是对 “儿童” 这一主体的重新发现。在此次的“共读月”中,学校以《给父母的建议》为载体,持续构建起 “校长领读——管理团队共读——教师团队研读——家长团队悦读” 的四级家校阅读体系,将书本化作解码儿童成长的 “密钥”。
每日推送的电子书签上,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箴言与教师及家长代表录制的“为你读书”音频穿过屏幕,成为附小人共同的精神食粮。每天的班级群里,老师和家长们在书页上留下的一条条思考批注,一句句读书笔记,一段段育子感悟织就了一张家校共鸣的教育网。
这些文字,是温暖的接力,是无声的拥抱,让教育的独行路变成了星火相映的旅途。有些班级还自发成立了线上、线下读书营,将书页带到了春风轻拂的草坪上,带到了静谧美好的茶室里,还有的前去拜访了《给父母的建议》一书的译者,在布满书香的案头,躬身叩问教育的真谛。那一刻,书中的哲思与自然的呼吸交融,教育的智慧在笑声与茶香中悄然生长。共读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成为家校认知同频的起点。

共识:教育是一场双向修行
会议伊始,方芳校长以百年附小的教育实践为根基,围绕家校共育的深层意义分享了关于新时代家庭教育学的思考与行动。她援引苏霍姆林斯基“家长是编外教师队伍”的理念,重新定义家校关系:家长群体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另一支教师队伍。校内校外两支教师队伍应并肩并行,共同学习切磋,研究儿童,了解儿童。方校长强调,家庭教育学的核心在于“育人先育己”——家长与教师需在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完善中深化对育人规律的理解和对儿童精神世界的探索。唯有家校打破壁垒、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实现苏霍姆林斯基倡导的“全民自我教育”,让儿童在双向滋养中成长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近年来,附小教师在探索儿童世界的原野上,将儿童成长的每一寸土壤细细翻耕。我们一方面坚持传承着毛主席的教育思想,也持续研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我们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寻找着真智慧,也在孩子的笑与泪中触摸着真教育。安安静静办学校,踏踏实实做教育,这是附小人的教育初心与坚定守望。
共研:教育现场的深度对话
今晚,我们读书吧!在沙龙式读书分享环节,老师、家长手捧《给父母的建议》深入交流。无论是轻轻朗读,还是静静聆听,抑或是结合家庭育子经历畅聊所思所想。这样彼此陪伴的温暖场景,这样家校共融的美好时刻皆是附小教育哲学的生动注脚:真正的家校共育,不是简单的任务配合,而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同生共长;不是单向的理念灌输,而是基于儿童立场的深度对话。当学校将 “探索儿童世界” 作为永恒的教育课题,当家长意识到 “提升育人素养” 是终身的修行,教育便真正回归了其本质。
一本书,像一座桥,连接着教室与家庭,也凝聚着校内外两支“教师队伍”的掌心温度。
共行:家校协同的百年基因
百年附小的教育基因里,始终流淌着对“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的思考。为更好地激发家长会的内生动力,各学科教师依据各年级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共话班级管理,聚焦学生发展中的共性问题:低年级抓牢“习惯养成”,中年级聚焦“情绪管理”,高年级关注“自主学习”。从前期的调查问卷,到孩子们温情视频、手绘信件,这种建立在实践研究基础上的对话,让家庭教育指导更具靶向性。附小教师们正努力成为提灯的人,在书页间点亮星火,更将深刻的理论思考转化为温暖的教育实践,在寻常处见深远,在细节中显格局。
从百年前的“师范教育摇篮”到今天的“家校共育典范”,附小始终在努力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让教育真正成为生命对生命的唤醒?而这样一场扎根书卷、直面成长、携手共育的家长会也给出了我们答案:当学校和家庭间以共读叩开认知之门,以对话搭建理解之桥,以协同编织成长之网,教育便有了穿透时光的力量——这,或许就是一所百年老校在新时代的教育自觉。



